电视剧《三体》总导演杨磊:
(资料图片)
怀着敬畏创作属于属于中国人的科幻
导演杨磊(右)在林场的工作照
电视剧《三体》里游戏场景
导演杨磊(右)和视觉导演陆贝珂在为《三体》寻找合适的外景。
跟《三体》总导演杨磊通话的时候,他刚跟同事商议完新的工作。而手边,则是他在4年前为了拍好电视剧《三体》准备的几大本密密麻麻的关于科学知识的笔记。
从2006年首次遇见《三体》,到2010年通读三部《三体》实体书,再到2023年1月15日电视剧版《三体》揭开面纱,每一次与《三体》的相遇,总导演杨磊都怀着兴奋之情。作为这本小说的铁粉,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独家专访时,他非常坦诚地说:“《三体》我是当成信仰一样在拍的。必须把它做好,把书里更广阔的价值观传递给观众,让更多人去理解。”于和伟饰演史强
拜访中国顶级科研机构 光科学笔记就写了几大本
总导演杨磊、视觉导演陆贝珂、编剧田良良,电视剧主创团队中很多人都是《三体》一书的铁粉。“用心去制作”不仅是他们的坚守,也是他们四年如一日“死磕”《三体》IP的最好见证。
“四年前,我第一天接到这个戏的时候,我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研究科学。我们沿着小说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真实科学部门,挨个去做了一次次地研讨和采访。”剧版《三体》改编伊始,杨磊就决定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通过对基础科学、生活常态的解构,带领观众进入那个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
“刘慈欣写《三体》是混杂着科幻和科学来写的,里面有些内容是想象的,但大多数是真实的。我们要把他所写的东西都弄明白,是什么仪器,要怎么工作。如果弄不明白,你不知道要拍什么。”他非常感谢中科院、纳米中心、射电天文台等科研机构和协会提供的帮助,包括组织开研讨会,探讨各种科学问题等。
每次探访、研讨,杨磊都会疯狂记笔记。从以太阳为坐标形成的太阳历,到宇宙闪烁到底是什么、3K望远镜的原理……以及影视画面中出现的大量公式等,都详细记下来,笔记就写了几大本。尽管有的镜头只是一闪而过,但为了尽可能还原原著,杨磊及主创团队都会“死磕”学习,他说:“从科学、历史、地理到三维、四维、五维,包括游戏,各种各样的镜头色、光线,这些细节都得一点点去扒,一点点去琢磨。”
为了更好地还原原著情节,制作团队耗时4年打磨《三体》剧本,剧组历经一百多天拍摄,足迹遍及宁波、横店、北京、黑河,置景270余处。
最让观众惊叹的,要数进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科研机构的拍摄场景。“我们一开始就是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去拍的,我们一定要先考虑现实问题。这些科研单位真的很好,基本上一听是《三体》剧组,就愿意为我们提供帮助。不然我们也想不出什么办法,能把这部剧拍得这么真实。”言语中,杨磊满是感激。
然而,在拍摄书中描写的“古筝行动”时,却出现了不能去巴拿马运河拍的意外情况,主创团队只能寻找与其相似的河流。“太阳升起的位置、河的宽度、植被等,都要考量。”从四川到三亚,从长江各支流到黄河各支流,40多位工作人员跑了三个多月勘景,最后剧组用很多个不同的地点里的场景,综合还原巴拿马运河环境,再叠加特效处理,拍完了这场戏,“我们还看了大量的关于巴拿马运河的纪录片和船舶设计的资料,经过非常复杂的工作,最终把所有细节都还原出来。”杨磊说。
“人列计算机”震撼亮相 最长特效镜头做了近18个月
剧集中呈现出来的“古筝行动”戏份只有25分钟,而在拍摄之前,把该有的细节讨论完,包括摄影、光线、画分镜、做动态分镜、预演等,就做了三四个月准备。再经过27天的拍摄,才有了这25分钟的画面。
“整整一年半,我们一场戏一场戏地讲,后面又剪辑了一年半。就连作曲我们都干了整整7个月。”7个月里,因为时差的原因,杨磊只能每天零点跟作曲团队通话商讨,每次一聊就是4个小时。“我们的混录师跟我干混录都干了将近5个月。画面中,观众听的任何一个小零件落地的声音,都是我们一点点码进去的。红岸基地发射那场戏,所有的零件碰触的声音、风吹的声音,我们光音轨差不多就有将近300轨。到古筝行动的时候,也是四五百轨的音效。”
在已播出的剧集中,伴随着波澜壮阔的“秦始皇人列计算机”的启动,气势磅礴的华阴老腔惊艳了观众的耳朵。尽管只有几句,却让杨磊和制片部门费尽心思:“我听过华阴老腔,太给劲了。看到人列计算机画面时,我就觉得一定要用华阴老腔才能对上味儿。光是为了找这几句话的版权,我们制片部门都疯了。每天跟我说找不着人(演唱者),找不着也得去找,四面八方找。现在看来,我觉得是值得的,播出那一刻,所有人都震撼了。”
也正是一次次地“折腾”,才有了让观众叫好的《时间的尽头》《整个宇宙将为你闪烁》《在时空尽头等我》等音乐作品。
同样惊艳观众的,还有《三体》视效。不论是三体人脱水、浸泡,还是恒纪元、乱纪元、三日凌空、单摆、金字塔等元素,均获赞“拥有不输电影大片的质感”。
杨磊以“古筝行动”的特效为例,分享了一组数据:“我们一个镜头的数据量在60个T,解算和渲染这一个镜头,得用128位的电脑。如果不用云计算的话,一帧镜头可能要处理几个月。我们整个‘古筝行动’最长的镜头,做了将近18个月。所以这真的是硬碰硬的事,大家都是怀揣着对《三体》的真诚热爱,怀着信念感在往前推。”
于和伟被称“史强本强”他的表演能力让大众信服
剧版《三体》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合理化改编,并从科普的角度,帮助大众更容易看懂那些比较费解的科学知识,了解剧情的走向。作为原著粉,杨磊在捍卫原著的同时,也接受这些改编。因为“我需要把《三体》传递给更多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为了让大家看懂,剧版《三体》加了一些角色,比如记者幕星,沙瑞山也改编成了一个略带喜剧特质的人。
好作品还需要好演员的塑造。从“张鲁一还原汪淼”“于和伟史强本强”“王子文叶文洁好贴脸”等热搜话题,可以看出观众对选角的认可。这也是杨磊坚持的“现实主义”贯穿全剧的表现,张鲁一饰演汪淼
“我们选择的演员,也是要能演现实主义戏的人。这几位演员,我们都合作过,都是非常具有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的人。”
杨磊认为,好的表演可以掩盖一切,“我一开始认为大史(史强)是一个五大三粗的、很粗犷的人,但我看完和伟哥的表演之后,我甚至都忘了曾经看书时的感觉。他的表演能力掩盖了一切,你相信他了。”
除了几位主演出圈,作家江南饰演的伏羲、正午阳光董事长侯鸿亮饰演的孔子、网文大神唐家三少饰演的秦太史令、
导演郭靖宇饰演的纣王等,也让观众惊喜又震惊。“首先得感谢他们零片酬来演,他们也都是《三体》粉丝,愿意为这部戏作贡献。”杨磊开心道,“像侯大(侯鸿亮)本来就是山东人,知道自己演孔子,说‘太好了,我还有扮演咱老祖宗的机会’。我们也对这些业内大佬能来参演心存感激。”
怀着对现实的敬畏去拍 希望中国科幻获更多人鼓励
从2006年《三体》小说第一次在《科幻世界》杂志连载,到2016年首次公布影视化消息,再到2023年1月电视剧正式开播,17年来,《三体》的影视化改编备受期待。电视剧一开播相关话题就持续霸屏热搜。
杨磊笑言:“如果按照我的思路,我肯定打满分。这是咱中国自己的科幻剧,如果大家觉得还可以,就给点鼓励,因为真的不容易。”遭遇过很多困难、经历了四年的死磕硬磨,杨磊希望能拍出属于中国人的科幻作品,传递中国人自己的价值观,“很多时候,我们是凭借那股热情和时间去做的,我觉得我尽全力了。也希望更多人能鼓励一下中国科幻。”
杨磊也想通过《三体》传递一种理念——不要听到科幻,第一反应就只是特效,“我们以前看到过的那些震撼人心的西方科幻作品,实际上是用了一种科幻的方式在写他们的历史,写他们的人文观价值观,在传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认知。刘慈欣也说过,科幻小说能够让我们客观面对未来的各种可能。不管是写人类的历史,还是写人类未来有可能会发生的一切,都是有实际意义的。”
杨磊期待观众可以从《三体》中品味中国文化自信,“我们是怀着对现实的敬畏去拍这部科幻作品的,希望电视剧《三体》能够让大家重新认知我们自己的科幻,传递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图据受访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