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驻村生活日记来啦!
(相关资料图)
小暑前夕,人民日报社一批青年编辑记者来到人民日报社定点帮扶县之一的河南省虞城县李老家乡刘庄村,参与驻村实践锻炼项目。在这里,记者们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访村情、探产业,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从乡亲们持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感受跃动在乡村一线的强劲脉搏。
第一篇驻村日记,带您走进一所成立近30年的乡村小学——位于李老家乡的袁村寺小学,看看振兴路上的乡村小学。
6月30日,记者们来到学校时,孩子们正在教室里上课。围墙外,一片片庄稼生机勃发;围墙内,绿意葱茏,书声琅琅。
学生们在认真听讲。
袁村寺小学成立近30年,目前全校共有99名学生。校长刘永锋就是从这里毕业的。他介绍,跟过去相比,村小的师资队伍有了很大提升。目前学校有13名专任教师,包括6名高级教师、4名一级教师、2名特岗教师、1名全科教师。
袁村寺小学校园一角。
多年栉风沐雨,学校两排红砖建筑的外墙上刻下了斑驳的印记,操场边的围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十分醒目。
“过两年就要退休了,还真有点舍不得。”53岁的贾美荣是学校的老教师了,兼任语文、社会和音乐课,会弹电子琴和手风琴。“这些年教学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不少娃娃的父母不在身边,学业、生活上都需要多关心。”
李敏老师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组织了不少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条件虽然简陋了些,挡不住孩子们的热忱之心。我们平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天五点左右开始的延时课上,李敏事先根据音乐自创了手指拍拍操,音乐一响,孩子们顿时提起精神。
孩子们在做趣味手指操。
校园东侧围墙内,春天种的甜玉米蓊蓊郁郁,已经长到半人高。“学校专门开辟了一亩多地,分成6块,供全校六个班的学生开展农耕实践活动。课后我们带着学生播种、除草,收获的时候每人摘一大兜子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劳动果实。”贾美荣说。
校园东侧的农耕实践基地。
少年强则国强。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推动乡村振兴具有深远意义。近年来,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步明显,乡村教师怎样发挥更大作用?
“营造灵动而富有生气的课堂,一直是我的追求。”去年被评为省乡村首席教师的刘会丽是袁村寺小学的骨干力量。2016年以来,她先后参加了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和送教下乡等活动。在教学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带动身边教师一起拔节成长。
“十四五”时期,农村教育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目前,李老家乡共有小学(教学点)15所,教职工238人,在校生1700人。“村小要发挥自己的优势,探索符合乡村学校特点的教学模式,为农村孩子开辟成长空间。希望在多方支持下,共同打造教师成长的沃土,让更多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刘永锋说。
课间正在玩耍的孩子们。
进入7月,孩子们迎来暑期。校长刘永锋介绍,下一步,学校也有新的整修安排。在县里支持下,新的教学楼已纳入校园规划。不久以后,一栋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将取代原本的两排旧砖房,并陆续完善相应配套设施,操场也将尽快启动改造提升工程,为学生们提供更加明亮整洁的学习环境。
开学就要上三年级的刘宇晨同学(左)上学期获得了“学习之星”,开心地展示奖状。
加油,少年们!
作者 | 郁静娴 张钰坤
责编 | 张钰坤、刘丽颖(实习)
联合出品 |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