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关注 > 正文

探访深圳三和,用工之变如何发生

2023-08-12 19:06:08   来源:锌财经  

作者|大栗 来源|边码故事 ID|tech-kk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三和”,源自于2018年NHK拍摄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纪录片里熙熙攘攘的进厂大军、墙上密密麻麻的日结招聘海报、“干三天、玩三天”的年轻人,构成了人们对“三和”模糊的最初印象。


(资料图)

处在数字工具层出不穷、信息日益繁复的数字社会,当下的务工人员,还需要像从前一样“赶场”面试吗?像“三和”这样需要大量派遣劳工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又是如何在数字化时代转型的?新一代90、00后务工人员,怎么看待日结工工作?

带着疑问和好奇,边码故事作者大栗探访了三和人力集团及来三和找工作的日结工。成立于1992年的深圳市三和人力集团,是国内最早的人力资源服务商之一,业务涵盖网络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与派遣等方面。31年,三和已累计成功推荐就业输送近8000万次,是京东、富士康、山姆等企业的供应商。这家企业,一路见证了深圳企业的发展与腾飞,也见证了深圳产业结构和就业模式的变化。也许在这里,我们能找到一些“用工之变”的答案。

人才市场的“消失”

到访三和的第一天,我并没有看到黑压压的务工人群——在多年前的新闻里,务工人员需要在人才市场里寻找心仪的岗位、进行面试,市场里人潮涌动。招聘的工厂或者中介则会用大喇叭在现场呐喊,为自己提供的岗位吆喝。这便是过去的“人才市场”,为供求双方提供链接的场地。

在三和人力集团的一楼大堂,我看到数十位务工人员安静坐在干净整洁的休息区等待。大堂左侧还有一个吧台,务工人员可以在吧台上倒上一杯热茶。

难道,他们不需要面试吗?带着疑问,我体验了下务工人员的求职路径。

图三和为求职人员准备热茶的吧台

三和的公众号发布了深圳某家电子厂的招聘讯息。我加了公众号里面的招聘专员的企业微信,没过3分钟就通过了。简单寒暄后,招聘专员介绍了下长白班和两班倒的工资差异,并发来了“直聘宝”的小程序。

我简单瞄了一眼小程序上的功能。务工人员可以直接通过小程序注册简历、投递职位、线上面试、了解求职进程,就连绑定银行卡、预支工资、离职的功能,也都能直接操作。可投递的岗位类别五花八门,有电子厂普工、叉车工、家政保洁、快递员等等。

这个小程序有点像“招聘APP”和“企业OA”的集合。一方面,三和作为派遣服务提供方,在小程序上发布招聘信息,让务工人员和客户公司进行相互匹配、线上面试。另一方面,务工人员直接在小程序上完成入职三和后的流程。

图“直聘宝”小程序界面

出于好奇,我了解了下“预支工资”的功能。据说,只要几分钟就能到账。在高消费的深圳,预支工资能让手头紧张的务工人员快速得到资金周转。在过去,工人若是要预支工资,还需要工厂主管核对工时、管理人员签字等等,耗时耗力。

上午11点,三和人力集团来了不少准备去电子厂上班的务工人员。他们神情淡定,大多已在线上完成面试,只是带身份证来确认身份,了解进厂前的注意事项。

我看到一位身穿白色T恤的小哥在手机屏幕前举起双手,展示自己灵动的手指。“这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岗吗?”“没错,普通都是这样简单面试就行了,家里就能操作,我们招聘专员只是需要指导一些不知道怎么线上面试的。”

图招聘专员正在指导求职者如何线上面试

整体看来,三和的招聘工作基本都转移到线上。从这个角度看来,“人才市场”这个概念里的空间已被弱化。从前的线下“人才市场”已转移到线上,当年拿着喇叭呐喊、汗流浃背地在人才市场穿行的招聘专员,现在只需要用手机就能完成招聘流程。

人力资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三和人力集团,我看到几个在人群中穿梭的招聘专员。她们忙前忙后,一会要给务工人员倒水,一会给他们讲解如何使用小程序绑定银行卡。

这并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听一位招聘专员介绍,她的企业微信里加了8000多位求职者微信。为了提高效率,招聘专员们在企微的后台里设置了常见回复,以便于在求职者提问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快速响应。她们用企微给求职者都打了标签,比如,对愿意上夜班的求职者做标记,未来有夜班工作时就可作出推送。

平日里,招聘专员还要做一下务工人员的“心理按摩师”,安抚他们刚进厂的不安和焦虑。某某厂的饭菜难吃、某某电子厂的流水线线长脾气很臭、和工厂室友关系处不好...这都是常见吐槽。

三和的短视频主播同样忙碌。周一到周五,她需要每天直播两场,上午下午各一场,在视频号和其他短视频平台同时播出。在她的直播里,我第一次听到工厂的“昵称”。原来,工资福利较为稳定的富士康,又叫“发财康”和“养老康”,女生众多的伯恩光学又名“女儿国”。她用幽默的昵称,让求职者快速了解企业的特质。在直播间里,她还时不时发起红包抽奖,用以调动直播间的活跃气氛。

图短视频直播间

深圳的人力资源派遣行业发生着变化。公众号、短视频、小程序的广泛应用,让招工信息更为透明,提升了精准匹配的速度。十年前,谈到派遣企业,大家更多想到的是“拉人头”。如今,类似三和这样的大型派遣企业,慢慢变成了“服务者”和“平台”。

和三和人力集团的管理层深入访谈后,人力派遣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全貌悄然浮现。

据介绍,2010年以前,当时,三和帮工厂招聘工人,会在线下场地设摊位,务工人员需要到“人才市场”、“职介所”赶场。当时“场场都爆满”,正是珠三角制造业爆发式增长的侧面印证。

随着需要招聘的派遣人员越来越多,管理成本随之增加。三和在2010年尝试转型PC端。他们建了个招聘网站,在上面放置企业信息,并让务工人员用邮箱投递简历。可惜,大多务工人员对电脑操作并不熟悉,还需要客服讲解,才能顺利完成投递简历的工作。

图2015年,三和的招聘专员指导务工人员用电脑注册简历

2014年以后,珠三角制造业行业增速变缓,深圳周边工厂大量招聘日结工、临时工,用工需求变得愈来愈灵活。微信普及后,三和人力集团便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微信进行招聘。

“打工人不会用电脑,但是微信都会用。”

2014年以后,三和渐渐把招聘“搬到”了移动端,用公众号发布求职资讯,用微信和求职者进行链接,近两年还拓展了直播招工的形式。提及直播招工的转化率,三和表示,视频号的转化率稍高于其他短视频平台。“可能是因为微信的用户粘性更高一些,”三和人力集团的新媒体主管如是说。据统计,三和自2020年起,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企业微信、小程序等服务务工人员近百万次,为近12万名求职者找到工作。

三和制定了完备的线上招工策略:“我们用公众号做信息发布,视频号做辅助,多个渠道引来的求职者都引入到企业微信的池子里,形成粉丝沉淀、裂变。招聘专员做1对1服务,全程跟进求职者,全程用小程序完成招工、用工。我们还会根据后台求职者的数据作出分析,来调整招聘策略。”

图三和展示的求职者数据

据悉,三和早期处理派遣人员的工资时,要和用人单位共同核对工时,走各种各样的流程。三和的技术团队把三和的系统和用人单位系统进行数据连通。如今,在“直聘宝”小程序上,务工人员的工时、工资等讯息被统计得清清楚楚。三和还做了数字化的宿舍管理系统,宿管专员可以在手机上为务工人员安排宿舍,空置的床位都在手机上显示。

图三和食堂的标语

图三和的食堂,为务工人员提供荤素搭配的三餐

疫情以来,珠三角制造业招工规模快速收缩。不仅是三和人力集团,其他派遣企业也面临挑战。“整体来讲,制造业招聘收缩了,但物流行业、家政行业的需求在增加。”

此外,随着深圳生活成本逐渐提升,越来越多人在老家周边的省会城市务工,来龙华“打螺丝”的人变少了。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劳动者从单位人向平台人的转变是人力资源市场不可逆转的趋势,灵活用工正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就业模式。对于三和这样的人力资源企业而言,利用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成了必然选择。

选择日结工的“理由”

采访的第二天,我和几位即将派遣去电子厂做日结工的工友了解他们为何选择做“日结”。

身穿白色短袖的小何,16岁就跟着亲戚一起到深圳打工。谈及类似“三和”这种模式的数字化招聘,32岁的小何表示认可。

“十多年前我就在深圳的工厂打工。当时没有这么方便,如果要找工作,要到工业区去看张贴出来的招聘启示,要么是去人才市场里面排队找工作。那个年代信息不透明,坑人的黑中介也多得多。现在都是在小程序上看招聘,线上面试,微信上什么都能搞定。确定了才进厂,连路费都省了。”

图“直聘宝”小程序界面

小何告诉我,他一年至少要换5次工作。每年的下半年,他都会到深圳的电子厂拧螺丝,因为下半年是国内外电子产品密集发新产品的时候,用人需求比平常大。

我问小何,为什么没有选择做长期工。

小何叹了口气。“我从前也想找个稳定的工作。但是工厂的正式工,签约了正式劳动合同,周末就不能加班了。比如,隔壁那个电子厂的正式工,满打满算一周做40个小时,扣完五险一金到手4000多块。但是如果做短期的日结工,不用扣五险一金,干的多钱就多。”

其他几位工友,也对小何的观点表示赞同,“反正在深圳都留不下来,早晚要回老家,交的社保不就浪费了吗?做短期工才能攒下钱来。”

“但我现在还不想回老家。村里面人多嘴碎,每个亲戚都要踩一脚,说你没结婚没事业,混不好。对了,千万别拍到有我的镜头,我怕被老家的人看到我在厂子打工,太丢人了。”

从聊天的内容来看,工友们选择“灵活就业”、“日结工”的工种,恰恰是希望“多劳多得”,更不是因为想要“干一天,玩三天”。他们勤劳而务实,以时间为期,交付自己的劳动。纪录片里“干一天、玩三天”、秉持着“维持最低生活”态度的“大神”,似乎已经不见了。

出生于2000年的小张,则表示流水线的工作非常枯燥。他正在学习成人自考相关的课程,试图提升学历。小何直言:“不能总是在一个厂子,得经常换,不然人会和外界脱节了。”

来自陕西的小刘想要攒下点钱开网店,因为“以前的工友”通过电商行业“发达了”。“做生意总得有点本钱,是吧。”

新一代务工人员处在尴尬的境地。老家是“回不去”的,因为有扯不清的人情关系;在深圳打工,他们如同浮萍,内心感到不安定。尽管数字化招聘减少了求职的通勤成本和时间成本、让供需双方得以高效透明地匹配,但市场上能提供的灵活用工岗位,依然缺乏向上的成长空间。

唯有到手的钱,能让他们的心稍微安定一些。

关键词:

推荐内容

Copyright www.caikuang.hzdx.com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邮箱:435 226 40@qq.com